科研创新 平台名称 | 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 | 依托学院 | 茶与食品学院 | |||
批准单位 | 福建省科技厅 | 批准文号 | 2018N2004 | 成立时间 | 2018年3月 | |
平台负责人 | 张渤 | 平台类型 |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 |
项目简介
一、项目立项背景
南平市是中国南方茶树品种、制茶技艺、茶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源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南平辖区内的武夷山、建瓯、政和、建阳等地都是主要的茶业基地,形成了武夷岩茶、北苑乌龙、松政绿茶、红茶、白茶等为主的产茶区。茶产业是闽北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茶农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流失与开发利用不足、生态环境破坏、茶叶产品单一及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落后等问题的显现,极大地限制了闽北茶产业的转型发展。为此,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组建了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置了闽北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遗传育种新技术研究等5个研究方向的PI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相关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研究院于2018年2月提出组建申请,于2018年7月获批立项(闽科计〔2018〕24号、闽财教指〔2018〕55号)。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期间,由必赢nn699net茶与食品学院牵头,组建了闽北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育种新技术研究、闽北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创新研究、闽北茶叶产品创新、闽北茶文化建设与产业转型等5个研究方向的PI团队,每个PI团队设置1个PI岗位,并分别与浙江大学、武夷山正山世家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香江茶业限公司、武夷山市岩上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等项目合作单位保持紧密联系,针对闽北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流失与开发利用不足、生态环境破坏、茶叶产品单一及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经多方努力,已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的总体任务目标:
(1)建成标准化生态茶树种质资源圃60亩,新增收集和保护闽北及省内外茶树种质90份,获得自主创新茶树种质1200株。基于多个表型性状,结合新的统计学手段,对武夷名丛及引进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所选茶树种质资源在多个表型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在遗传改良上具有较大潜力,同时筛选出优异茶树种质27份。对引进茶树种质进行适制性鉴定,其中毛蟹和丹桂制白茶、矮脚乌龙制红茶及0331-F、0325-A和0314-C制武夷岩茶的品质均表现优异,基于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引进茶树品种(品系)加工优质茶叶的配套工艺技术。
(2)在武夷山市、政和县等地,建立低碳生态示范茶园693亩;在必赢nn699net茶学科教园建成标准化生态示范茶园303亩;在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白茶生态示范园100亩,并制定出白茶低碳栽培示范茶园标准;建成茶园和土壤生态指标检测平台1个。
(3)研发出新型球罐型360°摇青机,该摇青机球罐内部不同点的实测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偏差2K,且气流分布均匀,所制武夷岩茶的感官品质明显优于传统滚筒式摇青机。研发出用于武夷岩茶萎凋摇青于一体的新型双层真空罐体容器,该容器采用导热油加热、真空抽湿,并设置了间隔装置,起到了茶叶断续翻拌及受热和走水均匀的效果,并显著提升了茶叶导热和干燥的工作效率。此外,研发出一种便于清理的茶叶综合做青机、一种茶叶雨水青及露水青处理设备等茶叶加工新设备2种,并构建了“武夷岩茶初制工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实现武夷岩茶初制过程的在线模拟操作,并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
(4)在不同焙火程度下,分析了武夷岩茶主要生化成分、感官审评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萎凋方式对“金骏眉”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分析了白茶的产区条件、制作工艺、原料嫩度、品种资源、年份等,并阐述白茶的品鉴要领;通过工艺创新,开发出1款花香型水仙白茶新产品;分析了武夷白茶品质形成关键技术,开发出梅占白牡丹和长岁长庚寿眉2款高香型、花香型白茶新产品;研究了武夷岩茶做青与烘焙关键技术,开发出叠变(大红袍)等5款武夷岩茶新产品;研发出茶渣提取物的手工皂和果味速溶红茶2款高附加值茶叶创新产品。
(5)研究了闽北茶文化中武夷岩茶命名方面独特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解析宋代茶诗词中北苑贡茶的茶文化术语,总结了北苑贡茶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武夷岩茶大红袍产业品牌的内涵,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红袍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策略。
(6)组织专题论坛、专家讲座、技术咨询、交流推广等技术交流活动15场次,受众人数2000人次;建立了6个校外茶学专业培训与游学基地,完成茶艺师、评茶员、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市场营销、技术培训等技术培训和茶文化游学69期,累计技术培训1309人次,累计茶文化游学1818人次。
(7)建成物联网零售新平台1个,导入绿色食品认证茶叶企业57家;促进项目成果对接转化4项,其中2项成果转化后累计新增产值54万元、增收节支24万元。
(8)建立功能较完善的共享实验平台1个,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开放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组建了一支包括多名博士在内的高水平、高素质平台管理队伍。其中,平台10万以上大型设备开放使用时间累计达1500小时以上。依托该平台,承担科研项目10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31.6万元,其中省厅级及以上项目8项。
(9)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中文核心25篇、一级权威6篇、SCI收录13篇;出版茶学专著、编著及教材9部,论著达16万字以上;申请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已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已授权2件);制定技术标准2项;开发“高香型”、“花香型”白茶产品3款、武夷岩茶新产品5款、高附加值茶叶创新产品2款;经过适制性鉴定研究,提出引进茶树品种(品系)加工优质茶叶配套创新工艺3项;开发出茶叶加工新设备4台套,构建“武夷岩茶初制工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