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切实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以“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平台,于2023年12月举办系列教研活动。会议分别由茶与食品学院范俐副院长、叶江华副院长主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及食品专业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相关教师参加了会议。
时间 | 专家 | 专家单位 | 讲座主题 |
12月5日 | 蒋爱民 | 华南农业大学 | 怎样上好一门课 |
12月7日 | 姚闽娜 | 福建农林大学 | 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
12月12日 | 刘静波 | 吉林大学 |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问题诊断与分析 |
12月14日 | 梁鹏 | 福建农林大学 | 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食品工艺学 |
12月19日 | 李书红 | 天津科技大学 | 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 |
蒋爱民教授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经验,从十个方面对“大学老师怎样上好一门课”展开分析与解答。强调教师应树立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刘静波教授从培养方案要素、理念、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方面,通过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七个维度,紧密结合当前食品产业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指标点,并针对我院两个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诊断与分析,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矩阵等方面指出了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姚闽娜教授以通识课程《营养与健康讲座》为例,详细讲解了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同时强调申报课程应注重质量和创新的原则,重点考察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及思政效果;鼓励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梁鹏老师以自身践行的国家级一流课程《食品工艺学》改革创新为例,就如何认识课程改革、设计与落实课程改革及如何开展一流课程建设阐明了底层逻辑,对如何开展和落实课程改革及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梁老师针对参会教师们提出的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的难点给予耐心解答,并表示后续将会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课程改革工作。
李书红老师首先从当代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出发,提出凝练教学经验,体现教学创新效果,将教学改革动机的“痛点”当作“靶点”,以创新之“矢”射改革动机之“的”。其次,从创新背景、问题导向、创新举措、课程思政、创效与推广等五个方面解读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评分标准,从汇报时间、PPT制作、问答环节以及细节补充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场汇报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李老师还详细介绍了教学创新大赛各重要阶段的时间安排,梳理了课堂实录、教案、课件教学大纲等重要阶段的时间规划。最后,李老师还原比赛现场,以自己的参赛作品为例,为大家精彩展示了《食品工艺学》教学设计创新汇报。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参会教师就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向李书红老师请教。李老师就自己亲身比赛的经历给出了切实的改进建议,并再次强调了“墙,推倒了就是桥”,正是从校赛到省赛经验的积累,把一堵堵“墙”推倒,才为最后在国赛中获奖搭起桥梁。李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风趣、气氛活跃。此次讲座不仅让参会教师们对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更为我校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提出了宝贵建议,参会教师受益匪浅。
范俐对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讲座表示衷心地感谢,并强调此系列讲座为我校及虚拟教研室所有参会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获得新的认知,为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他表示今后我们应努力通过建立以资源为基础的开放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叶江华也表示要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评价、可衡量、全覆盖,加快推进我院两个食品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