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课程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

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19-04-17浏览次数:910


关于开展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与课程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


武院[2019]24

各学院、各部门:

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产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改成果,经研究,决定开展2019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工作。本次计划立项建设63项,其中课程建设拟立28门左右,教育教学改革拟立3项左右,思政专项拟立4项左右,教材建设拟立4项,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拟立10项左右,教学团队拟立10个左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拟立4个左右。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立项原则

立项项目要注重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实践应用,要求项目方案具有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着眼于高层次教学成果的集成建设和培育。

  1. 立项内容

(一)课程建设

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探索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本次立项重点支持以下课程建设:

1、课程教学案例集(库)建设(拟立5项左右)

申报要求:面向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的核心课程,适度照顾选修课程。案例需根据所依托的专业特点,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在案例选题、背景资料、课堂计划、分析思路、思考题的设计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相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每个案例应当符合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创新性。

预期成果:课程大纲、案例集(库)、案例使用说明等基础材料。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拟立3项左右)

申报要求:主要支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开展小班化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制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

项目验收采取资料查阅与专家现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结题一年内应保证开课,并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将公布课程上课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预期成果:教学方法改革报告、案例集、课堂观摩等

3、创新创业及专创融合类课程(拟立2项左右)

申报要求:面向本科学生新开设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预期成果:课程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程网站等课程基础材料和教学评价方式,课程建成后至少持续开课两年。

4、虚拟仿真课程(拟立1项左右)

申报要求:充分利用我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面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结合“新工科”和“新农科”发展趋势,发挥跨学科特点,将全球领先的VR新技术融入工科、农科和艺术教学环节,开发VR应用课程。

预期成果:课程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程网站等课程基础材料;VR课程实际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课程建成后至少持续开课两年;新开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5、在线开放课程(拟立10项左右)

申报要求:优先资助影响力大、受众面广、授课效果好、评价高的课程和具有区域特色类课程及面向“一带一路”建设课程,课程建成后至少持续开课5年。

预期成果:达到申报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水平。

6、“课程思政”建设(拟立4项左右)

申报要求:

深入挖掘人文素质、专业教育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细化课程思政教育具体目标。

预期成果:提供3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课程思政改革案例;制作不少于3段体现“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教学微视频,每个微视频15-20分钟,视频内容体系完整,并将改革案例或教学微视频上传课程网站,能在授课过程中投入使用;形成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专业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等修订版本的教学文件,并上传课程网站。

7、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建设(拟立2项左右)

申报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有明显突破创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课程

预期成果: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增设实验项目,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8、创新实践类选修课(拟立1项左右)

申报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课的创新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在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或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突出特色,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实践为特点,学生自主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预期成果:课程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程网站等课程基础材料,课程建成后至少持续开课两年。

上述课程网站均建议首选必赢nn699net网络教学综合平台(HTTP://211.80.243.63

(二)教育科学研究建设(拟立3项)

1、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我校专业质量标准研究

5、在线课程综合评价方法及质量标准研究

6、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逻辑及改革实践

7、校院两级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与研究

以上为研究方向,项目申请人可根据需要确定具体项目名称。

  1. 思政专项建设(拟立4项)

为进一步总结推广我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经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武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本次立项重点支持以下思政专项建设: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要坚持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主要是开展思政课建设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对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执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团队在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党建思政、特色项目等方面开展建设,凝练项目成果、同行评价、社会影响等内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2、“名师示范课堂”和“特色示范课堂”。在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课堂的基础上,以覆盖思政课必修课为原则,建设思政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和“特色示范课堂”。一堂示范课的时长原则上为一节课时间,具体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调整。

3、教学名师工作室。从研究主题上、工作制度上着眼于教育、教师未来的发展,开展以名师为引领,以专业(学科)包括德育项目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高水平、出成就、有影响的品牌教师团队。

4、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2018版教材重点难点,聚焦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进行总体设计,以结合学生实际、联系国家目标、符合国情及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向、案例鲜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建设示范教学课件、典型教学案例、示范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库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5、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示范项目。紧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建设计划周详,建设方案清晰,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

(四)教材建设(拟立4项)

申报范围:重点支持新开设课程、新专业新增课程配套教材及特色教材建设。

申报要求:需提供二分之一以上书稿方有资格申报。

(五)教学团队建设(拟立10项)

团队由专任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鼓励以课程群组建团队,规模适中,梯队合理,人数为10-20人;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文化,团队效应显著,集体成果丰富;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校教师高级职称,在本学科专业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连续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5年以上(截至20181230日)。2019年校级本科教学团队按照主要建设内涵任务分为教学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型本科教学团队三类。

1、教学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应用型高校、专业(群)为目标,依托产业学院、应用型专业群,近五年获得不少于5项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精品类课程、优秀特色教材、案例、教学平台等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开设5门以上课程(含实验课程);团队中行业企业高级人才占25%以上并承担教学任务2个学期以上;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模块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案例库资源建设,共建实训基地成效显著。

2、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依托,以探索基于慕课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任务,“大规模开放”和“小规模定制”并重,推动线上知识学习和测验、互动,线下翻转课堂讨论辅导,具有完整的教学组织活动和平台支持服务。至2019年底建成1门以上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订制化引用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以上,开展基于慕课应用的混合式教学。其中,供课团队应当在线上授课2轮以上,学习对象多元化(本校+校外+社会),线上教学效果良好,师生互动充分,辅导答疑见面会达到授课要求,已基本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在线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平台数据佐证。线下应用团队应当与主讲团队充分合作,制订混合式教学方案,并在本校应用2轮以上,已基本形成可示范推广的混合教学模式,学习效果以主讲教师团队和本校教务部门数据分析为佐证。

3、实验教学型本科教学团队。以校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依托,以构建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为任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近五年取得2项以上相应的校级以上实验教学平台(项目)立项、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秀特色教材或教改项目;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开设综合实验课程1门以上,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承担校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不少于2项;每学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内容更新率不低于10%;团队所在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0%,近五年无实验安全事故。

(六)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拟立10项)

鼓励学院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及办学实际,深刻领会贯彻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精神及要求,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试点专业建设工作。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研究项目建设要求:1、明确分类定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定位和突破方向,在各自层次、领域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专业结构具有示范、赶追、补强、填补空白等价值。2、推动交叉融合。突破学科思维,通过专业改造提升、明晰培养方向等方式,推动专业交叉融合,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探索复合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3、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平台,高度集成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智库建设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4、提升服务能力。汇聚优质人才、科研资源,打造服务“智高点”,为产业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提高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实现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的转变。

(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拟立3项)

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需满足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531号)中“七先进一突出”(即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仪器设备配置和安全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突出的建设成果与示范作用)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基础好,连续应用2年以上,实验课程体系完备;

(2)共享度高,直接服务3个以上专业;

(3)成效显著,有省级及以上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平台作为支撑;

(4)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网络化管理成效明显。

(5)重点建设专业(群)类实验教学中心。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24号)设定的原则和标准,重点开展资源、平台、队伍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三、申报要求

本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采用限额推荐方式。

1、课程建设类各学院可推荐申报6个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可推荐申报4个项目其它教学单位可推荐申报2个项目。

2、教育科学研究建设和教材建设各教学单位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可各推荐申报1个项目

3、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各学院可各推荐申报2个,其它教学单位可各推荐申报1个。

四、建设年限

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设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其它项目的建设年限一般为1年。

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提交形式

建议以教改方案、制度文件、机制创新、案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教材等形式为主,不宜采用单一论文形式。

六、经费与支持

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每项资助额度为2万元;教育科学研究建设每项资助额度最高为0.5万元;其它项目资助额度为1万元。后期根据建设成效和需要可再申请资助。

七、申报及评审程序

1、项目申报者认真填写相关申报书:课程建设填写《必赢nn699net课程建设申报书》,教育科学研究建设和教材建设填写《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书》,思政专项项目填写《思政专项项目申报书》,教学团队建设填写《校级教学团队申报书》,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填写《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等试点专业建设任务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填写《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填写《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并用A4纸张竖排双面打印。

2、各教学单位应认真做好本部门申报项目的初审和择优推荐工作,并在推荐项目的《申报书》上签署意见后加盖公章。

3、各单位将项目申报汇总表一式1份(需盖单位公章)及申请书一式5份,于2019426日前报送教务处教改教研科。同时将以上材料电子版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810分钟一次演示视频发至邮箱wyxyjwziliao@163.com申报材料电子文档请到教务处网站下载区下载文档“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材料.RAR”。联系人:梁洪涛、于海洋,电话:5136099

4、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下达立项项目。



必赢nn699net

201941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