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基本信息
科研创新 平台名称 | 茶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依托学院 | 茶与食品学院 | |||
批准单位 | 福建省教育厅 | 批准文号 | 闽科基[2013]4号 | 成立时间 | 2013年3月 | |
平台负责人 | 李远华 | 平台类型 | 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平台简介
茶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7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5人。中心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400多万元,现有面积2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86万元。下设茶文化中心、茶叶生物技术实验室、茶叶生理生化实验室、茶叶加工实验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建成占地80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200亩的武夷茶学科教园,收集各类茶树种质资源300余份。并在厦门、安溪、武夷山30多个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针对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关键问题,中心从茶文化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茶树栽培育种与茶叶加工、茶园生态与茶叶品质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福建省茶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福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方向
“茶文化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茶树栽培育种与茶叶加工”、“茶园生态与茶叶品质安全”三个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主持和承担了各级纵向科研项目60余项,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700多万元;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等项目,茶学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重点学科”;为福建茶产业提供公共技术咨询与服务50项;参与“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与企业实现项目对接10项。
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南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评了“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福建省茶资源综合利用与茶经济文化创新团队”、“海西绿色腹地产业创业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50篇, SCI 收录11篇;获得国家发明等专利28件;承担中国社科院理论创新工程,向国内外以中英文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了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茶业企业经营管理学》、《茶文化学》2部,参编《茶叶深加工学》1部,先后出版《茶经导读》、《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等专著12部,与中国民生银行共同编印全国性的《民生茶事》杂志。主持编制各类规划项目7项。
以中心为依托,牵头组建了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茶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已建成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0个,建成占地80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200亩的武夷茶学科教园,收集各类茶树种质资源300余份。在厦门、安溪、武夷山30多个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效果显现。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获创新茶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茶席创新竞技一等奖2两项,三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1项。在第二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中,获茶艺创新竞技团体一等奖、品饮竞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优秀奖4项。2015年10月,在“2015中国天门‘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与铜奖。已向社会输送了包括茶学、茶文化、茶经济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700余人,30余人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力军。
附件:
附表1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人员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研究方向 |
1 | 杨江帆 | 男 | 1959.06 | 博士/教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 | 李远华 | 男 | 1964.04 | 博士/教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3 | 洪永聪 | 男 | 1977.11 | 博士/教授 | 茶园生态与茶树病虫害防治 |
4 | 刘勤晋 | 男 | 1939.07 | 教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5 | 陈宗道 | 男 | 1941.01 | 教授 | 茶叶深加工 |
6 | 张见明 | 男 | 1969.3 | 高级农艺师 | 茶园生态与茶树病虫害防治 |
7 | 刘金仙 | 女 | 1982.04 | 博士/副教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8 | 廖素兰 | 女 | 1974.07 | 博士/副教授 | 茶叶品质检测 |
9 | 马春华 | 女 | 1972.03 | 博士/副教授 | 茶叶品质检测 |
10 | 叶江华 | 男 | 1979.03 | 博士/副教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1 | 涂良剑 | 男 | 1983.07 | 博士/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2 | 王飞权 | 男 | 1983.09 | 在读博士/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3 | 侯大为 | 男 | 1975.9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14 | 石玉涛 | 男 | 1984.08 | 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5 | 王芳 | 女 | 1982.05 | 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6 | 肖玉蓉 | 女 | 1983.06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17 | 卢莉 | 女 | 1984.09 | 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18 | 黄毅彪 | 男 | 1984.06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19 | 冯花 | 女 | 1985.12 | 讲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20 | 程曦 | 女 | 1986.05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1 | 王丽 | 女 | 1987.04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2 | 叶国盛 | 男 | 1987.06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3 | 丁丽萍 | 女 | 1984.03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4 | 陈丹妮 | 女 | 1988.02 | 在读博士/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5 | 郑慕蓉 | 女 | 1989.03 | 讲师 | 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 |
26 | 郑淑琳 | 女 | 1986.12 | 助理实验师 | 栽培加工与生物技术 |
27 | 杨宇华 | 女 | 1986.07 | 助理实验师 | 茶园生态与茶树病虫害防治 |
附表2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学科团队建设成果
序号 | 团队名称及成果 | 级别 | 项目负责人 | 起止时间 |
1 | 茶学教学团队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1.7-2013.7 |
2 | 茶资源综合利用与茶叶经济文化(2011)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2.1-2104.1 |
3 | 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4.4 |
附表3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承担的主要教、科研项目
序号 | 课题名称 (项目编号) | 经费来源 | 项目主持人 | 经费 (万元) | 项目起止日期 |
1 | 武夷岩茶资源创新利用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 福建省科技厅对外合作项目 | 张见明 | 100 | 2016-2018 |
2 | 浦城丹桂红茶产业升级配套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 | 福建省科技厅星火项目 | 林燕萍 | 25 | 2016-2018 |
3 | 茶树叶绿素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李远华 | 4 | 2016-2018 |
4 | 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1500 | 2015-2019 |
5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乌龙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2011YQ0301240904 | 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子项目 | 马春华 | 25 | 2015-2016 |
6 | 武夷岩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厅区域发展项目 | 张见明 | 100 | 2015-2018 |
7 | 武夷岩茶多酚类物质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护肝机制及临床研究 | 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项目 | 张国寿 | 15 | 2015-2018 |
8 | 茶重金属监测、迁移、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N0035] | 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项目 | 廖素兰 | 15 | 2015-2018 |
9 | 基于限进介质-刺激响应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富集POPs的研究[214071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廖素兰 | 25 | 2014-2017 |
10 | 武夷老枞品质特征与关键技术研究 | 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项目 | 黄毅彪 | 15 | 2014-2017 |
11 | 武夷岩茶品质智能化评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 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 | 杨江帆 | 40 | 2013-2016 |
12 | 武夷山九曲溪上游小流域山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福建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 | 张见明 | 70 | 2013-2015 |
13 | 武夷山高品质夏暑红茶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 王飞权 | 10 | 2013-2016 |
14 | 武夷山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2013N2009) | 福建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 李国平 | 300 | 2013-2016 |
15 | 武夷岩茶主要农药残留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福建省科技厅立项项目 | 石玉涛 | 3 | 2013-2014 |
16 | 新型高效智能茶叶烘干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福建省区域重大项目 | 杨江帆 | 70 | 2012-2015 |
17 | 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 | 福建省发改委项目 | 杨江帆 | 70 | 2012-2014 |
18 | 超晚熟锥栗区域适应性试验及其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重大项目 | 刘金仙 | 30 | 2012-2015 |
19 | 闽北茶树种质资源圃建立、筛选与无公害岩茶开发[2012N0025]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 李远华 | 10 | 2012-2015 |
20 | 闽北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 洪永聪 | 10 | 2012-2015 |
21 | 稗内脐蠕孢菌株WYU-012的毒素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2012J05063]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洪永聪 | 3 | 2012-2014 |
22 | 食品中多类痕量抗生素残留同时快速灵敏测定方法研究[2012D126]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 廖素兰 | 0 | 2012-2014 |
23 | 闽北特色低碳生态茶园与政和工夫红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N3026) | 福建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 | 张见明 | 60 | 2011-2014 |
24 | 茶树新品种加工武夷岩茶的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 石晶 | 10 | 2011-2014 |
25 | 甘蔗中一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解析[2011J05094]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刘金仙 | 3 | 2011-2014 |
26 | 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 | 福建省教育厅 JAT160504 | 叶江华 | 2 | 2016-2018 |
27 | 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品质特征与抗氧化活性差异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T160508 | 王丽 | 2 | 2016-2018 |
28 | 生物催化技术在闽北优质夏暑红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T160517 | 冯花 | 2 | 2016-2018 |
29 | 添加剂在凝胶-冷冻法制备微孔淀粉中应用的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T160523 | 傅新征 | 2 | 2016-2018 |
30 |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S160546 | 刘茹 | 1 | 2016-2018 |
31 | “一带一路”背景下朱子茶道思想与文化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S160554 | 叶国盛 | 1 | 2016-2018 |
32 | 福建省中小学茶文化教育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 JAS160559 | 郑慕蓉 | 1 | 2016-2018 |
33 | “武夷茶文化主题游”中韩双语在线交互平台视觉设计研究与实现 | 福建省教育厅 AS160564 | 陈丹妮 | 1 | 2016-2017 |
34 | 茶渣茶梗高吸水性树脂的研制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 | 王淑培 | 1 | 2015-2018 |
35 | 福建自贸区带动下的本省乌龙茶产业升级动力机制构建研究 | 福建省社科委 | 丁丽萍 | 1.2 | 2015-2016 |
36 | 闽北茶园土壤微量元素活性及茶叶对其吸收响应 | 福建省教育厅JA14311 | 叶宏萌 | 1 | 2014-2017 |
37 | 智能动态茶叶萎凋机控制方法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JA14315 | 邵海龙 | 1 | 2014-2017 |
38 | 甘油为碳源生产高价值的细菌纤维素 | 福建省教育厅JA14316 | 马春华 | 2 | 2014-2017 |
39 | 武夷岩茶多酚类物质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 | 张国寿 | 1 | 2014-2017 |
40 | 响应面法优化武夷岩茶茶膏制备工艺的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项目 | 孙辉 | 0 | 2014-2017 |
41 | 武夷山茶园生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福建省教育厅JK类科技项目 | 郑茂钟 | 3 | 2013-2015 |
42 | 闽北主要名优茶叶香气指纹图谱研究[2007J0138]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重点项目 | 廖素兰 | 3 | 2013-2016 |
43 | 网络环境下的武夷岩茶产品形象传播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 | 肖玉蓉 | 0.5 | 2013-2014 |
44 | 高GABA政和白茶生产工艺探索 | 福建省教育厅JK类科技项目 | 王芳 | 3 | 2012-2014 |
45 | 低碳生态茶园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JA11258)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重点项目 | 张见明 | 3 | 2011-2013 |
46 | 高多糖性武夷岩茶种质资源筛选及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 | 石玉涛 | 1 | 2011-2013 |
47 | 茶园恶性杂草稗草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毒素筛选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 | 洪永聪 | 1 | 2011-2013 |
48 | 甘蔗中一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解析(编号:JA11267) |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 刘金仙 | 1 | 2011-2013 |
49 | 武夷岩茶低碳干燥与包装技术研究应用 | 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技项目 | 黄毅彪 | 1 | 2012-2014 |
50 | 废弃茶枝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 南平市科学技术局N2014D03 | 刘金仙 | 1 | 2014-2017 |
51 | 武素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特异品种筛选 | 南平市科技项目 | 贾小丽 | 2.5 | 2013-2015 |
52 | 武夷岩茶丹岩品质提升技术示范 | 南平市科技项目 | 张见明 | 10 | 2013-2015 |
53 | 闽北低碳茶园建设及茶叶干燥技术研究应用 | 南平市科技项目 | 黄毅彪 | 10 | 2012-2015 |
54 | 闽北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生态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南平市科技项目 | 洪永聪 | 10 | 2011-2014 |
55 | 闽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专项 | 杨江帆 | 50 | 2011-2014 |
56 | 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 | 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专项 | 李远华 | 10 | 2011-2014 |
57 | 闽北菜茶群体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利用 | 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专项 | 吴玉琼 | 10 | 2011-2014 |
58 | 闽北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专项 | 洪永聪 | 10 | 2011-2014 |
59 | 烟茶融合 | 福建省烟草公司 | 杨江帆 | 40 | 2011-2014 |
60 | 金红袍茶叶技术开发 | 武夷山金红袍茶业有限公司 | 李远华 | 1 | 2012-2015 |
61 | 兴舒岩茶技术开发 | 武夷山兴舒岩茶有限公司 | 李远华 | 1.4 | 2012-2016 |
62 | 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茶学 | 福建省教育厅 | 李远华 | 2016-2018 | |
63 | 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精准扶贫) | 福建省教育厅 | 李远华 | 2016-2018 | |
64 | 福建省茶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3.04 | |
5 | 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科技厅 | 杨江帆 | 201303 | |
66 | 福建省茶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204 | |
67 | 省级茶学重点学科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2.1 | |
68 |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2.01 | |
69 | 省级教学团队 | 福建省教育厅 | 杨江帆 | 2011.07 | |
70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 省政府 | 杨江帆 | 201104 |
附表4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及排名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1 | Effects of continuous monoculture of Achyranthes bidentata on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 洪永聪(第一)(SCI) | Allelopathy Journal | 2015(8) |
2 |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gold-nanoparticle modification combining mercaptoacetic acid-assembly | 马春华(第一)(SCI) | Analytical methods | 2012年3月 |
3 |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etermination of iron (Ⅲ) using rhodamine 6G hydrazide derivative | 马春华(第一)(SCI) | Analytical methods | 2013年8月 |
4 |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aroma compounds between couventional and freeze dried wuyi rock tea(dangui)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 马春华(第一)(SCI)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 2013年9月 |
5 |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 for the analysis of aldehydes in edible oils | 马春华(第一)(SCI) | Talanta | 2014年3月 |
6 | Determination of nerolidol in teas using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 马春华(第一)(SCI) | Food chemistry | 2014年7月 |
7 | Determination of carbendazim in tea using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 马春华(第一)(SCI) |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2015年5月 |
8 | DNA-based ATP sensing | 马春华(第一)(SCI)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 2016年1月 |
9 | differential 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of inorganic and methylated arsenic in rice | 郑茂钟(第一)(SCI) | PLANT SOIL | 2013年4月 |
10 | Soil sickness problem in tea plantations in Anxi county | 叶江华(第一) | Allelopathy Journal | 2016,39 (1) |
11 | Autotoxicity of the soil of consecutively cultured tea plantations on tea (Camellia sinensis) seedlings | 叶江华(第一) | Acta Physiol Plant | 2016(38) |
12 | Moleculai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e in sugarcane | 刘金仙(第一) |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 2012年3月 |
13 | ‘奇兰’等4个品种引种武夷山的植物学性状观察及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 李远华(第一)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19) |
14 | 茶树根系HGMR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李远华(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4(6) |
15 | 茶树根系Acti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李远华(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5年4月 |
16 | 李远华(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5年1月 | |
17 | 茶树接种VA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 | 李远华(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1(6) |
18 |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 李远华(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1(1) |
19 | 茶树嫩梢力学特性与粗纤维试验 | 林燕萍(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3(4) |
20 | 甘蔗茎全长cDNA文库构建及EST序列分析 | 刘金仙(第一) |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3) |
21 | 枇杷花薄荷饮料的研制 | 马春华(第一) | 饮料工业 | 2012年1月 |
22 | 红肠不同生产环节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变化规律初步研究 | 马春华(第一) |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3年2月 |
23 | 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的测定 | 马春华(第一) | 分析试验室 | 2013年6月 |
24 |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茶叶中 多环芳烃的含量 | 马春华(第一) | 中国科学(化学) | 2016年3月 |
25 | 2种茶叶多糖降血糖效果的比较 | 石玉涛(第一)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5年2月 |
26 | 白茶萎凋过程中GAD和GABA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 王芳(第一) | 食品工业 | 2011(8) |
27 | 武夷名丛“向天梅”夏署红茶适制性研究 | 王飞权(第一)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3(22) |
28 | 部分武夷名丛叶片解剖结构特性研究 | 王飞权(第一)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4) |
29 | 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 王飞权(第一)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年3月 |
30 | 乳酸菌发酵对武夷岩茶咖啡因含量的影响及活性评价 | 许原(第一)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18) |
31 | 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激励政策研究 | 杨江帆(第一) | 东南学术 | 2011(3) |
32 | 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杨江帆(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1,31(5) |
33 | 福建茶叶企业差异化与融资风险透视 | 杨江帆(第一) | 茶叶科学 | 2012(11) |
34 | 关于大红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 杨江帆(第一) | 福建茶叶 | 2011(2) |
35 | 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叶江华(第一)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年10月 |
36 |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 | 叶江华(第一)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年7月 |
37 | 不施肥条件下乌龙茶树根部土壤肥力及茶树叶片品质变化分析 | 叶江华(第一) |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年7月 |
38 | 不同工艺对黄观音夏暑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 | 张见明(第一)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5年11月 |
39 | 我国茶树病虫害专家系统研究进展及对策 | 郑慕蓉(第二) | 中国热带农业 | 2016年6月 |
附表5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出版的主要专著、教材情况
序号 | 专著、教材名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级别 |
1 | 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 |
2 | 茶业蓝皮书 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1年 | |
3 | 茶叶深加工学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2年 | 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
4 | 茶业蓝皮书 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3年 | |
5 |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学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4年 | 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
6 | 茶文化学(第三版)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4年 | 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
7 | 茶业蓝皮书 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4年 | |
8 | 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5年 | |
9 | 茶经导读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5年 | |
10 | 第一次品岩茶就上手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2015年 | |
11 | 第一次品乌龙茶就上手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2016年 |
附表6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申请或授权的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 | 专利号 | 发明人 | 申请日期 |
1 | 一种茶味鱼糜休闲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 201610092562.2 | 黄艳、张见明等 | 2016/6/22 |
2 | 一种茶味鱼糜月饼及其制备方法 | 201610978922.9 | 黄艳、邹永等 | 2017/1/4 |
3 | 一种纯发酵型茶酒及其酿造方法 | 201510405053.6 | 张静 | 2015/11/11 |
4 | 一种即食蔬菜鱼糜脆片及其制备方法 | 201610048801.4 | 黄艳、兰昌花等 | 2016/6/15 |
5 | 一种陈年武夷岩茶的加工方法 | 201610054376.X | 李远华 | 2016/1/28 |
6 | 一种红绿相间的武夷岩茶加工方法 | 201610888226.9 | 李远华 | 2016/10/12 |
7 | 一种蒜香型腌茶的制作方法 | 201610425749.X | 李远华 | 2016/8/31 |
8 | 一种茶叶的自动拼配装置 | ZL201520967567.6 | 叶江华、贾小丽等 | 2015/11/30 |
9 | 一种茶叶的自动研磨筛分装置 | ZL201520967551.5 | 叶江华、贾小丽等 | 2015/11/30 |
10 | 一种茶叶摇青装置 | ZL201520992128.0 | 叶江华、李远华等 | 2015/12/4 |
11 | 一种茶叶摇青发酵装置 | ZL201520967578.4 | 贾小丽、叶江华等 | 2015/11/30 |
12 | 一种茶叶自动烘干装置 | ZL201520967611.3 | 贾小丽、吴承祯等 | 2015/11/30 |
13 | 一种可移动的乌龙茶摊晾装置 | ZL201521005917.7 | 贾小丽、吴承祯等 | 2015/12/8 |
14 | 一种速食小米粥及其制备方法 | 201610954127.6 | 张静 | 2016/11/3 |
附表7 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内获得的成果及奖励情况
序号 | 成果(项目)名称 | 奖励等级(鉴定水平) | 授奖部门(组织鉴定或评审单位) | 奖励/鉴定时间 |
1 | 闽北茶叶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 国内领先水平 | 福建省科技厅 | 2011.09 |
2 | 茶树抗寒品种选育与优质安全关键技术集成 | 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青岛市人民政府 | 2012.04 |
3 | 海西绿色腹地产业创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 南平市人民政府 | 2012.06 | |
4 | 甘蔗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基因Sc-SAMDC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十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 2012.09 |
5 | 闽北茶叶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 南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南平市人民政府 | 2012.12 |
6 | 粤北黑美人茶叶生产技术研究 | 国内领先水平 | 清远市科学技术局 | 2013.11 |
7 | 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 | 国内领先水平 | 南平市科技局 | 2013.11 |
8 | 优异闽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筛选与示范 | 南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南平市人民政府 | 2013.12 |
9 | 挖掘“五茶”资源,学校-产业-社会多维联动培养应用型茶学人才 | 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4.03 |
10 | 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国科金计函[2014]40号) | 国内领先水平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14.04 |
11 | 甘蔗中一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解析(闽科基函[2014]6号) | 国内领先水平 | 福建省科技厅 | 2014.04 |
12 | 政和工夫红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 国内领先水平 | 福建省科技厅 | 2014.08 |
13 | 茶树新品种加工武夷岩茶的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 | 国内领先水平 | 福建省科技厅 | 2014.08 |
14 | 甘蔗WRKY转录因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 2014.08 |
15 | 茶树接种VA 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十一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 2014.08 |
16 | 武夷岩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2015.02 |
17 | 闽北茶树种质资源圃建立、筛选与无公害岩茶开发 | 国内领先水平 | 南平市科技局 | 2015 |
18 | 闽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南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南平市人民政府 | 2015.12 |
19 | 武夷岩茶品质智能化评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 国内领先水平 | 福建省科技厅 | 201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