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推进非遗活化利用,1月17日至18日,我院“闽运新生,‘遗’呼百应”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福建省福州市,通过实地参观、采访调研等形式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与福州漆画的魅力。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福兴特艺城,实践团队在此参观了较为完整的寿山石雕工艺流程—从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到各种雕刻技法融合。寿山石雕刻艺术立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表现形式与匠人匠心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实践团队走进石雕手工艺者、微雕艺术家寒江先生的工作室,领略到原始矿石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对寿山石雕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寒江先生在采访中提到,机器雕刻的兴起使手工艺人的艺术成品贬值成为趋势,加上销售范围的局限与年轻手艺人的稀缺,寿山石雕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愈发明显。此外,实践团队还采访了福建青年雕刻名家杜海中,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面对行业困境,他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认为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手艺人们应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注重创新,从时代变迁中用心感悟、吸收营养,继而投入雕刻创作,为寿山石雕刻技艺寻找创作灵感与动力,相信这样的作品更能够抓住人们的心,“躬逢伟大时代,作为艺者,要服务时代、记录时代、刻画时代”。同时他也鼓励迷茫中的同学们保持初心,继续为梦想而努力。
福州的漆画艺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了一门既能代表古代中国艺术之风范又能体现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为了保护和推广大漆传统工艺,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与推广。为了深入了解漆画艺术,实践团队来到了闽清职专,该校开设了3年制的漆画专业,为传承漆艺培养新鲜血液。通过采访该专业的任课老师黄诗淇老师和两名学生,实践团队了解到学生们在学习漆艺之前会先进行基础绘画等基本训练,然后再逐渐深入学习这门专业。学生们表示,在真正踏入漆艺的门槛后,他们对非遗技艺的态度有了不少改观,对漆艺的兴趣也逐渐加深。学校经常开展关于漆画的讲座与线下展览,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黄老师表示,政府对该专业有资金支持,每位学生三年下来会有约一万元的补贴,这对于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是一个很大的支持,但坚守漆艺这门手艺并不容易,如果能使漆艺作品向市场转移,提升其市场价值,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也会得到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介的更新使漆画知名度与大众认识度逐渐提升,黄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漆”不单单是一种工艺材料,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种东方精神的传达。寿山石雕刻技艺与福州脱胎漆技艺流传千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实践团队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帮助传播非遗文化,通过影像让大众更加直观地认识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之“魂”,留住文化之“根”。
文/图:“闽运新生,‘遗’呼百应”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团队成员:22广电2班 庄伊
22广电2班胡思琰
21中文1班曾楚妍
21中文1班江慧婷
21中文1班黄品榕
21广电2班周欣怡
21广电2班黄艺杉
指导老师:林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