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异彩纷呈,积淀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飞架于河床溪流上的廊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村落民众在这一公共空间中休憩、交往、学习,耳濡目染,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内心。人们相互了解和学习历史、宗教和生产知识等,同时也弘扬了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
此次实践团队王志凯、张亦荣前往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棠溪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感受廊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此次调研廊桥登烛桥又称棠溪桥,是福安跨度最长的古廊桥。登烛桥距村约1公里,横跨武陵溪两岸,是村落乡民往来以及到福安县城的重要桥梁。棠溪桥是传统的单孔木拱廊屋桥,桥横跨于棠溪之上,呈东西走向。桥长七十四米左右,宽五米,净跨三十二米,桥屋抬梁式木构架,双坡顶,两端加雨坡,共十七开间七十二柱。棠溪桥如一条大“蜈蚣”卧守溪面,蔚为壮观。该桥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于1963年11月修缮。在廊屋内部梁上写有如“乌鹊有声教人息,草花无语笑人忙”等诗句。行人在廊桥上不仅可以遮风蔽雨,还可欣赏书香雅趣。桥内还有一座神龛供乡民祭拜。在特定时节会举行盛大的祭神活动。
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村民的访谈,实践队成员也了解到廊桥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廊桥是公共空间,是当地所有乡民最常聚会与交流的场所。桥面上建有廊屋,廊桥又成为旅人的驿站,也是当地村民躲避风雨和休闲娱乐的空间。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也喜欢在茶余饭后之时在廊桥上驻足休息。
第二,由于廊桥往往地处交通要道,是村与村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自然也衍生出了经济功能。村民们时常会在廊桥上买卖物品,进而在桥上形成集市。
第三,廊桥中时常也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在屏南,福安等地,端午走桥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走桥时,人们会组成盛大的队伍以庄重的仪式通过廊桥。此外民众还会在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这种廊桥中的民俗活动成为了村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村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村民的精神与信仰的一种寄托与表达方式。
第四,廊桥上设置的神龛使得廊桥在古代起到一种类似于法庭的作用。在法制观念不健全的传统社会里,人们更多的是依靠舆论压力,道德标准等内容以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廊桥上的神龛也符合了传统“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在人们心中形成无形的规范。
第五,在中国古代,碑文一般用于歌颂好人好事。修桥作为一种公益事业,竣工后大多在桥头树碑,除记录捐资建桥者芳名外,还有文化价值较高的桥志、桥记、桥序等,记载了桥梁历史和建桥艰辛过程。
一座座横亘在深谷中的风雨廊桥,饱含了先民在建造技术中的智慧与巧思,奏响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韵律。经过实地进行廊桥调研,实践队成员收获丰盈。木拱廊桥,以其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