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光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合力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3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的国情特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识,凝聚全民族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赢得了民心,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团结带领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融入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凝聚最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引领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华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因此,要从“五个认同”出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着力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自觉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建设者。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按照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挖掘、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团结带领各民族同步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统一多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财富和优势,同时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不能仅仅依靠外来资源,必须动员和依靠当地各民族,将各族群众纳入现代化进程。因此,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发扬多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产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引导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现代化进程中共同攻坚克难,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民族事务现代化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治理保障。因此,要以推进民族互嵌为目标,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以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持续深化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实惠,共享优质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人居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实现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社会保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褚光荣,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