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系、环境生态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和基础化学教研室等6个教学单位。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为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福建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通过了IEET工程认证,并为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教育部1+X证书试点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福建省应用型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2021年获批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点,2024年为我校首批硕士专业学位点。
【办学历史】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2001年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系,2012年成立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化学师范教育,转向多专业多学科相融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为优势,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一流应用型学院。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老师102人,教辅人员7人。专任老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4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8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福建省C类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称号2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计划人才7人,硕/博士生导师22人。此外,还长期聘请36名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等。
【学科平台】学院现有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6个,福建省高校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绿色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环境生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化学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团队和福建省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共享课教学团队等2个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环境评价、生物资源绿色化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特色研究方向。
【教学改革】学院建有《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实验室废水综合处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合成樟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高压聚乙烯合成工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和《黄精精酿啤酒发酵生产工艺》等省级一流课程6门;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3大类、82个教学资源的案例库。“产教融合、校企同频,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基于‘四融合’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福建省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科学研究】学院立足闽北服务地方,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了“竹资源创新利用团队”、“土壤健康调控团队”、“生态监测与评价团队”、“环境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团队”和“天然产物与功能产品开发创新团队”研究团队。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51项,横向服务地方项目21项,社会服务项目30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864万元,各类科研经费4000万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rends in Bio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和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14篇,SCI/EI收录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参与获得国家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颁布标准3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五小创新竞赛一、二等奖3项。
【社会服务】学院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绿色化利用为己任,紧密对接南平产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校政行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深化产教科教“双融合”。组建生物产业学院联盟,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载体,为地方产业输送了一大批留的下、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与南平市共建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河湖研究院,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近三年,承担南平市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构建、福建省水产养殖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以及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联合资助项目、竹产业专项等社会服务项目35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生培养】学院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校地企联培相融合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开办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氟新材料工程》辅修专业,积极推进学生第二课程和科技竞赛。近三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15项。学生参加各类“双创竞赛”人数占72%;获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大赛奖励19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5项,获奖人数与200人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铜奖6项。学院建立毕业生就业导师制,与17家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切实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近三年,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34人,服务基层人数23人,专业就业相关度为77%,用人单位满意度98%,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达98%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7%。
(2024年9月更新)